術後如何預防併發症?避免常見的錯誤做法

術後如何預防併發症?避免常見的錯誤做法

一、術後併發症的常見類型

手術後,身體需要時間恢復,但若未妥善照顧,可能會出現各種併發症。了解常見的併發症類型,可以幫助患者及早預防、降低風險,確保康復順利。

1. 感染

術後感染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,可能發生在手術傷口、內部器官或血液系統(敗血症)。感染的症狀包括發紅、腫脹、發熱、局部疼痛,甚至發燒。

如何預防?

  • 保持手術傷口清潔,按醫囑更換敷料。
  • 定期洗手並避免用手直接觸摸傷口。
  • 如醫師處方有抗生素,務必按時服用並完成療程。
  • 注意觀察傷口變化,如有異常分泌物或紅腫惡化,立即就醫。

2. 血栓(深部靜脈血栓)

術後長時間臥床或活動受限,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,進而形成血栓。若血栓脫落並進入肺部,可能引發肺栓塞,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。

如何預防?

  • 手術後儘早適度活動,如醫師允許可多做深呼吸和腿部屈伸運動。
  • 若長期臥床,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彈力襪或抗凝血藥物。
  • 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取,避免血液變得過於黏稠。

3. 傷口癒合不良

部分患者術後可能出現癒合緩慢、傷口裂開或疤痕增生,影響康復進度與外觀。這通常與糖尿病、營養不良、過度活動或其他慢性疾病有關。

如何預防?

  • 術後適當補充高蛋白食物,如魚、蛋、瘦肉,有助於傷口修復。
  • 避免過度拉扯傷口,如腹部手術後應使用束腹帶減少壓力。
  • 按時回診,讓醫師檢查傷口恢復情況。

常見術後併發症與預防方法

併發症 可能症狀 預防方法
感染 紅腫、發熱、疼痛、發燒 保持傷口清潔、按時服藥、避免觸摸傷口
血栓 腿部腫脹、疼痛、沉重感 適度活動、穿彈力襪、保持水分攝取
傷口癒合不良 傷口裂開、癒合緩慢、疤痕異常 補充高蛋白、減少傷口壓力、定期回診

瞭解這些常見的術後併發症,有助於患者更好地照顧自己,降低風險,並促進更順利的康復過程。

二、正確的術後照護方式

術後恢復期間,良好的照護不僅能加速康復,還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的風險。以下是幾個關鍵的術後護理要點,幫助你順利度過康復期。

傷口清潔與換藥頻率

保持傷口清潔是核心重點,避免感染的發生。以下是基本的傷口護理步驟:

護理項目 做法
傷口清潔 每天使用醫生建議的生理食鹽水或溫和的抗菌清潔劑輕輕擦拭,避免用力搓洗。
換藥頻率 依醫囑進行,通常每天1~2次,傷口若有滲液則須適時更換。
避免污染 不要用未經消毒的手觸碰傷口,保持敷料乾燥,避免水分或髒污進入傷口。

適當的休息與活動

術後適當休息有助於身體恢復,但過度靜養可能會導致血液循環不佳,影響復原進度。因此,應根據自身狀況逐步恢復活動。

如何安排休息與活動?

  • 術後初期: 以靜養為主,確保充足睡眠,避免用力或過度活動。
  • 逐步增加活動量: 根據醫生建議,在數天後開始簡單的移動,如床邊站立或短距離行走。
  • 預防血栓: 若需長時間躺著,可透過輕柔的腿部運動促進血液循環,降低深層靜脈血栓的風險。

飲食與營養補充

術後飲食應以營養均衡、易消化為主,幫助身體修復組織與提升免疫力。

適合的飲食選擇
  • 高蛋白質食物: 幫助組織修復,如雞肉、魚、蛋、豆腐。
  • 維生素C、鋅: 促進傷口癒合,例如柑橘類、芭樂、堅果。
  • 充足的水分: 防止便秘並促進新陳代謝,每天至少攝取1500~2000ml水。

密切關注身體變化

如果發現異常症狀,如傷口紅腫發熱、分泌物異常、持續劇烈疼痛或發燒,應立即聯繫醫生,避免延誤治療。

避免錯誤的術後行為

三、避免錯誤的術後行為

術後恢復期是關鍵時刻,許多患者因為一些常見的錯誤,導致併發症發生或延長康復時間。以下是幾個常見的術後錯誤行為,提醒大家避免踩坑。

🛑 過度活動,讓身體負擔加重

手術後,身體需要充足的休息來修復,但有些患者因為急於恢復日常生活,忽略了身體的警訊,提早進行劇烈運動或提重物,這將大幅增加組織損傷、傷口裂開或內出血的風險。

✔ 如何正確活動?

可以依照醫生建議,分階段恢復活動量。如果需要起身或行走,請緩慢進行,並確保有家人陪伴,防止跌倒。

🛑 忽略醫囑,自行減少藥物或停藥

醫師開立的藥物有助於減輕疼痛、預防感染或加速癒合。然而,有部分患者覺得症狀改善,就擅自減少劑量或停藥,這可能導致感染復發或病情惡化,甚至出現抗藥性問題。

✔ 正確使用藥物的方法

錯誤習慣 正確做法
感覺身體好轉就停藥 依照醫師指示完成整個療程
自己調整藥物劑量 有疑問應先諮詢醫師
忘記按時服藥 設鬧鐘提醒,確保藥物效果

🛑 術後飲食不當,加重腸胃負擔

許多手術後的飲食需要特別調整,例如避免辛辣、油膩或刺激性的食物,但不少患者因為食慾恢復,就恢復原本的飲食習慣,這可能影響消化系統、導致腹脹疼痛,甚至影響傷口癒合。

✔ 術後應該怎麼吃?

  • 依照醫生建議,採取漸進式飲食,例如由流質開始再轉為軟質食物。
  • 避免吃過硬、刺激性或油炸食物,以免影響傷口癒合。
  • 攝取足夠的水分,保持排便順暢,避免便秘影響腹部壓力。

🛑 忽略傷口護理,導致感染

術後傷口照護至關重要,若沒按時更換敷料或疏於清潔,細菌容易滋生,導致感染,影響康復速度。

✔ 正確照護傷口的方法

遵從醫師指示,定期更換敷料,保持傷口乾燥清潔,若有異常紅腫、滲液或發熱現象,應盡快就醫。

🛑 久坐不動,增加血栓風險

長時間不動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,使得血栓風險增加,尤其是大型手術後,久坐甚至可能引發深層靜脈栓塞(DVT)。

✔ 適度活動避免血栓

  • 依照醫師指導,適時進行簡單的伸展或輕微活動。
  • 可以在床上進行腳踝轉動或輕微抬腿,促進血液循環。
  • 如需長時間臥床,可請醫護人員協助進行被動式活動。

術後恢復期間,避免這些錯誤習慣,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,幫助身體更快恢復。若對康復過程有任何疑問,務必向醫生諮詢,確保恢復順利。

四、飲食與生活習慣調整

術後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對於身體恢復至關重要。一個均衡的飲食計畫能夠提供足夠的營養,幫助提升免疫力,促進傷口癒合,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。以下是幾個關鍵建議:

適當補充營養,促進恢復

術後身體需要足夠的營養來幫助組織修復,以下是對康復有幫助的營養素:

營養素 作用 食物來源
蛋白質 促進傷口癒合,減少肌肉流失 魚、雞肉、瘦豬肉、雞蛋、豆類
維生素C 提升免疫力,促進膠原蛋白生成 柑橘類水果、奇異果、甜椒
幫助組織修復,加速傷口癒合 海鮮、堅果、紅肉
Omega-3 抗發炎,促進細胞修復 深海魚、亞麻籽、核桃

避免影響恢復的不良飲食習慣

有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延緩傷口癒合或增加併發症風險,術後應盡量避免:

  • 過度攝取加工食品:高鹽、高糖、高油的食物可能會引發發炎,影響身體恢復。
  • 飲酒與咖啡因攝取過量:酒精可能影響傷口癒合,咖啡因則可能影響睡眠,使得身體復原變慢。
  • 營養攝取不足:手術後胃口變差,但仍應確保攝取足夠營養,以免影響免疫系統。

調整生活習慣,加速康復

  • 保持充足的睡眠:睡眠對免疫系統與組織修復十分重要,建議每日睡足7-9小時。
  • 適度活動:術後應根據醫生建議逐步恢復活動,如簡單的伸展或散步,有助於血液循環,避免血栓發生。
  • 避免熬夜與壓力過大:壓力會影響免疫系統,建議透過冥想、深呼吸或輕柔運動來放鬆身心。

多喝水,促進代謝與修復

水分攝取對於身體的代謝、細胞修復及排毒至關重要。術後應確保每日飲用足夠的水分,約1500-2000毫升,避免脫水影響恢復。

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,能夠有效幫助身體癒合,降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,讓恢復的過程更加順利。

五、定期覆診與病徵監測

手術後的康復過程需要細心照顧,其中一個關鍵步驟就是定期回診及監測身體變化。許多患者可能因為感覺傷口癒合順利或日常生活已逐漸恢復正常,而忽略回診的重要性。但事實上,術後併發症可能在術後數天或數週內才逐漸出現,因此按時回診能讓醫師及早發現問題,避免嚴重後果。

為什麼要定期回診?

手術後,醫師通常會安排數次回診,以確保傷口癒合良好,並確認沒有發生感染或其他併發症。透過回診,醫師可以:

  • 檢查傷口狀況,確認是否有異常紅腫或感染跡象。
  • 評估疼痛程度,調整止痛藥或其他治療方式。
  • 確認身體復原進度,指導日常活動該如何調整。
  • 解答患者疑問,提供正確的護理建議。

觀察身體變化,及時處理異狀

除了依照醫囑回診外,患者在家也應該隨時留意身體的變化。若發現以下病徵,應立即聯絡醫師,避免延誤治療:

病徵 可能問題 建議處理方式
發燒(超過38°C) 可能有感染情況 立刻就醫,可能需要抗生素
傷口紅腫加劇或滲液異常 傷口感染或癒合不良 避免觸摸傷口,回診檢查
疼痛加重且無法緩解 可能有內部發炎或其他併發症 與醫師聯絡,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
傷口周圍有異味 細菌感染 應立即處理,以防感染擴散
術後活動時特別喘或胸痛 可能為血栓或其他嚴重併發症 儘速就醫,避免危及生命

如何安排回診時間?

許多患者在術後可能因為日常生活安排而忽略回診,但建議患者在出院時將醫師安排的回診日標註下來,並提前規劃時間。尤其是術後的前一兩週,身體狀況尚未完全穩定,更需要密切觀察。此外,若有突發狀況,即使尚未到原定回診日期,也應盡快回診檢查。

小提醒:如何確保自己不會漏掉回診?

  • 設置手機提醒,以避免忙碌時忘記回診。
  • 若有家人照顧,可請家屬協助提醒。
  • 初次回診時,可與醫師確認後續回診時間,甚至提前預約。
  • 若有特殊情況無法回診,務必聯絡醫療機構,詢問應如何處理。

手術後的康復並非只有在醫院的時間才算數,回家後同樣需要謹慎照顧自己。養成定期回診和密切監測身體狀況的習慣,是確保術後順利康復的重要一環。千萬不要因為短時間內沒有異狀就掉以輕心,早期發現併發症,才能避免更嚴重的健康風險。